然而,当我这个平时几乎很少运动的人,突然在某个PM2.5爆表的深夜里,连续分享出几张跑步记录图片之后,惹得众人对我这个不寻常的举动惊诧不已。
朋友们之所以惊诧,倒不是因为我为何会突然跑步,而是好奇随我一同跑步的异性照片。为了避免众人误会,我连忙在评论中解释,只是通过网络找到的付费“陪跑师”。
我想要找陪跑师的初衷,其实很简单,当周遭的朋友们不再疯狂秀自拍秀孩子秀美食,取而代之的,则是一张张跑步照片,或一张健身房汗流浃背的照片,身材让人越发羡慕。
多年来,虽然我从不跑步,几乎没有跑步经验,但也略知些基本常识,看似门槛最低最简单的一项跑步运动,如果一味地只是为跑步而跑步,缺少专业保护,实则最容易受到潜在的伤害。
很庆幸,在互联网+跑步这股风潮之下,通过网络便可以轻松找到陪跑的人,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与专业经验,针对初级跑步者提供陪跑服务,以此来获得相应的报酬。
在百度贴吧、豆瓣以及陪跑类APP等平台发布需求之后,不到两日,便有人打来电话。对方是一名男性,询问我是否需要陪跑师。通过一番交流,最终达成以每小时30元的价格,前提是我需要报销乘坐地铁的往返路费。
次日晚上,我和这位陪跑师在约定地点见了面。陪跑师是一位地道的北方小伙儿,比较善谈,身材也甚为健壮。简单打过招呼之后,对方没有出示任何资质,没有指导我跑前热身,也没有和我签订跑步合同,便正式开始了这次跑步之旅。
无奈,许是长久未运动的缘故,跑步时间尚且还不到半个小时,我已难以继续撑下去。对方索要陪跑费用20元+路费10元,我表示要按照半个小时15元价格+10元路费付给对方,于是产生争执。碍于对方健硕的身材与流利口舌,最终还是我妥协,结束了第一次跑步之旅。
然而,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即使总结了经验,第二次跑步还是出现了一个“意外”。
第二次打过电话来询问是否需要陪跑师的,是一位声音听起来颇为柔软的妹子,自诩为国家二级运动员。只不过,价格稍微贵一些,每小时80元。
当在约定的时间见面后,一身紧身运动服的妹子打消了我心中的些许疑虑,起码看起来很“正规”。
接下来,签合同,跑前热身,妹子询问我是否需要购买相关专业设备,我明确拒绝之后,妹子也没再没有再提及此事,一切还算顺利。
在减速慢跑过程中,我不免趁机和这位妹子多聊了几句,没有想到,妹子和上一位陪跑者一样都是如此善谈。
就在结束之时,对方突然询问“是否需要陪同过夜?”,我以为听错,未作反应,对方则再次询问同样问题,而且明确提出价格,让我惊愕不已。
很快达到终点,匆匆付款,我和妹子各自分道扬镳。事实上,陪跑与约炮的距离,真的只在一步之间。此后,我再也没有找过所谓的“陪跑师”。
两次跑步经历,每一段都让人五味杂陈。
不仅产生疑问,在跑步热潮之下诞生的“陪跑师”这个新兴职业以及陪跑这个行业,到底怎么了?
先来说说陪跑这个行业出现的背景。从现实来看,在全民跑步这股热潮之下,上至明星达人,下至普通人,跑步人群规模正在扩大。与此同时,伴随着跑步知识的广泛普及,使人们已经意识到,跑步真的没有想象中那般简单,专业运动装备与专业经验至关重要。
基于上述的现实需求,那些具备丰富跑步经验的专业跑者与初级跑者,自然希望构建起一个沟通与交易通道,满足彼此的需求。
另一方面,近两年有关夜跑单身女性遇害的新闻屡见报端,满足安全这一诉求,则成为大多数夜跑族选择陪跑师的直接原因。
所谓“存在即合理”,既然陪跑师的出现,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。但是,值得关注思考的一个问题:陪跑,到底是刚性需求,还是伪需求?
从成本与个性化角度来讲,相比邀请专业教练或者成群结队跑步,选择陪跑师显然更为划算,一个月的成本也仅仅数百元,而且还能够满足一对一指导的个性化需求。
某种程度上来讲,陪跑是一项“介于屌丝与高富帅之间的服务”,这样比喻或许更为恰当。
不过,纵观整个陪跑行业,亦无法回避或者必须正视的情况,一是跑者个体之间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沟通,存在诸多不规范不确定性因素,难以在契约层面得到保障;再者则是即使能够提供陪跑服务的跑步APP,诸如悦动圈、陪跑、约跑等三方陪跑平台,在审核申请成为陪跑者的用户资料过程中,“把关人”身份同样面临尴尬局面,既要吸引陪跑者入驻,又要对其身份审核。这种双重身份,自然难以让陪跑平台充分履行把关者的职责。
更为糟糕的是,本意是期望利用审核机制提供更为规范的服务,当供需双方离开平台之下,线下依然会产生新的问题,这种把关者角色等同于形同虚设。
所以,对于陪跑这个行业而言,既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支撑,也尚且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,我们不得不思考,其未来究竟还能走多远,以及所谓的“陪跑师”还是否有必要存在吗?